您当前的位置 :
热点关注
>> 正文
“情绪消费”升温 解压还需“避坑”
来源: 太原晚报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压力,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情绪消费”悄然崛起,成为慰藉心灵的新途径。律师提醒,在这类消费渐火后,需警惕部分粗制滥造、缺乏安全警示标识等商品以及线上商家诱导消费等行为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业内人士介绍,“情绪消费”是年轻群体以满足情感需求为导向的消费模式,表现为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获取心理慰藉,覆盖实体与虚拟领域,推动解压经济、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发展。
采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曾为“情绪消费”买过单,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去买“谷子”,或是在玩游戏时花钱买“皮肤”等,为生活撒一点糖,增添一点乐趣。
在市内一家潮玩店内,记者看到各种造型的人物手办陈列在一面墙上,不少年轻人在此享受着购物的愉悦。而香味商品作为一种“隐形调节剂”,通过气味对感官刺激起到改善情绪作用,也成为时下年轻人的解压新宠。除了线下商品能为心灵“充值”,虚拟服务也是“情绪消费”的重要阵地。记者走访得知,线上陪聊、电竞陪玩等服务,也能为需要情绪支持的人提供温暖港湾。
不过,消费者为情绪买单的火热背后,一些细节还需注意。今年8月初,中消协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提到,“情绪消费”中部分商品存在粗制滥造、缺乏安全警示标识与执行标准说明。有的甚至有害物质超标或涉嫌侵权仿冒,系“三无产品”。比如,消费者傅女士购买了个人制作的食品级硅胶捏捏,与卖家描述的手工制作食品级硅胶不一样。还有部分线上商家以暧昧话术诱导消费以及设置不合理限制等,导致出现如发生纠纷退费难等问题。
对此,山西佳乔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彬说,“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方式,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但消费者在为情绪买单时也需理性消费,并注意留存证据。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