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热点关注  >> 正文

功能饮料出海新样本:东鹏饮料的跨境协同逻辑​​

  近期,东鹏饮料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8.48亿元,同比增长39.23%。这一增长得益于公司全国化战略的深化与全球化布局的提速,同时东鹏饮料启动港股上市进程,计划通过国际化资本平台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4月25日,东鹏海南生产基地正式奠基,规划建设技术领先的智能工厂。作为辐射东南亚的战略枢纽,海南基地将依托自贸港区位优势,加速东鹏饮料从国民品牌向全球品牌的跨越,为集团开拓海外新战场注入核心动能。

海南生产基地奠基仪式

  高温经济与场景需求:东南亚为何成为必争之地?

  东南亚地区常年高温的气候特征与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为功能饮料提供了天然的市场土壤。作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当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催生出庞大的蓝领消费群体,高温作业环境与高强度劳动场景持续激发对抗疲劳、补充电解质等核心功能的需求。与此同时,年轻人口占比超过半数的消费市场,对即饮产品的便利性及口感创新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推动能量饮料、运动饮料等细分品类渗透率提升。这种“高温经济+人口红利”的叠加效应,使得东南亚成为功能饮料企业拓展增量空间的战略要地。

东鹏饮料拟成立印尼子公司的公告

  东鹏饮料的布局逻辑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公司针对东南亚消费者偏好甜味的特点,调整产品配方;同时未来将依托海南、云南两大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降低跨境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海南基地产能可辐射东盟十国,而印尼工厂则聚焦本土化生产,年产能达到50万吨。这种“本土化生产+区域辐射”模式,为东鹏打开了东南亚市场的突破口。

  “双子星”产品矩阵:抗疲劳赛道下的精准卡位

  根据《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功能饮料分为能量饮料、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三大类,核心功能包括抗疲劳、补充电解质及维生素等。东鹏饮料以能量饮料东鹏特饮为基石,2025年第一季度该品类营收39亿元,占比80.5%;同时,电解质饮料“补水啦”营收同比增长261.5%,占比11.8%,形成“能量+电解质”双轮驱动的产品矩阵。

东鹏饮料产品家族

  东鹏特饮的500ml大瓶装设计,以高性价比切入大众市场;而“补水啦”则瞄准运动后补水场景,通过“1元乐享”等活动提升终端渗透率。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占比达47.9%,连续四年位居榜首,印证了其产品策略的有效性。

  本土化策略与竞争格局:从渠道下沉到产能保障

  在东南亚市场,东鹏饮料采取“渠道先行”策略。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入驻7-Eleven等连锁便利店,快速建立品牌认知。相较于红牛等国际品牌,东鹏的差异化优势在于供应链本土化与性价比。以印尼市场为例,红牛依赖进口导致终端零售价较高,而东鹏通过本地化生产将成本降低,终端定价也比同类产品低。此外,公司借鉴国内“五码关联”技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数字化管理,精准匹配供需。

  从产品输出到模式复制:民族品牌全球化的样本意义

  东鹏饮料的出海路径,不仅是单一产品的跨境销售,更是商业模式与供应链能力的整体输出。其在国内市场验证的“大单品突破+渠道下沉”策略,正在东南亚市场加速复制。华安证券分析指出,若东南亚市场复制国内成功经验,东鹏有望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市场”。

  这一出海路径的探索为民族品牌全球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通过港股上市连接国际资本,东鹏饮料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生产基地建设、品牌营销与渠道网络的全球化协同。正如东鹏副总裁张磊所透露,东南亚是东鹏全球化的起点,未来将向中东等新兴市场延伸,打造中国功能饮料的全球影响力。

  结语:

  从广东区域品牌到赴港上市的全球化企业,东鹏饮料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中国消费品牌的升级之路。其以东南亚为支点,通过产品适配、产能布局与数字化管理构建的竞争壁垒,不仅为自身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更为行业提供了从本土深耕到全球拓展的实践范本。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东鹏饮料的出海探索,或将引领中国功能饮料行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