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热点关注  >> 正文

破除迷思:狂犬疫苗细胞基质真相揭秘

  近年来,狂犬病疫苗的细胞基质选择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传统观念中,人二倍体细胞的狂犬病疫苗常被视为"金标准",但科学研究显示,其背后存在染色体异常、产能瓶颈等隐忧。与此同时,Vero细胞凭借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安全认证、稳定产能及先进工艺,正逐步成为全球疫苗生产的主流选择。本文基于公开研究资料,客观梳理两种细胞基质的特性,以期为公众提供科学参考。

  人二倍体细胞的潜在风险与局限性

  人二倍体细胞来源于人类胚胎组织,长期以来被部分宣传视为"理想"细胞基质。然而,多项研究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显著缺陷。

  首先,人二倍体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倍体及染色体断裂等现象。据《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21年发表的研究指出,人二倍体细胞寿命有限,传代过程中易出现染色体异常,存在潜在安全隐患[1]。这种细胞在超过一定代次后会出现衰老,影响疫苗的一致性与长期安全性。尽管疫苗上市前经过严格质检,但细胞基质本身的稳定性仍是关键控制点。

  其次,人二倍体细胞在生产上面临产能瓶颈与成本问题。该细胞对培养液及牛血清的营养成分要求高,培养条件苛刻,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不仅导致市场供应不稳定,尤其在狂犬病暴露高发期可能出现短缺,还推高了疫苗价格,影响疫苗的可及性。这与公共卫生的普惠原则相悖。

  Vero细胞的安全性及工艺优势

  Vero细胞源自非洲绿猴肾脏,是一种连续细胞系,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疫苗的生产。其在安全性、稳定性及规模化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疫苗生产细胞基质有严格评估标准。Vero细胞是WHO批准用于生产人类病毒疫苗的首个细胞系,并在150代以内被明确认定为无致瘤性[2]。全球十个实验室的联合鉴定结果显示,Vero细胞在传代次数低于169代时完全符合生物制品生产要求。我国药品检定机构也对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实施严格质量控制,确保其安全性。

  在工艺方面,国内疫苗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Vero细胞疫苗的安全性。部分领先企业采用无菌袋及无菌管道焊接技术,实现全程无菌生产,不再添加抗生素,有效降低因抗生素过敏引起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良反应率控制在极低水平。

  先进的疫苗生产工艺采用无菌袋及无菌管道焊接技术,原本需要添加抗生素以抑制杂菌生长的狂犬病疫苗,现在可以完全做到无菌化生产,从源头不添加抗生素,最终疫苗的纯度极高,避免了因抗生素过敏引起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免疫原性核心在于毒株,而非细胞基质

  公众中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人二倍体细胞因与人"同源"而免疫效果更佳。事实上,疫苗免疫原性的核心在于其所搭载的病毒株,细胞基质仅作为"生产车间",负责高效、稳定地培养病毒。

  研究显示,我国采用的CTN-1株人源毒株与国内流行街毒株基因相似度达97.17%,抗体针对性强,中和效率高[3]。而人二倍体疫苗多使用国外动物源毒株PM株,其基因匹配度仅为86.11%–90.18%。这表明,毒株的选择对疫苗保护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行业趋势与科学选择

  全球疫苗生产中,Vero细胞因其稳定性好、安全性高、产量大等综合优势,已成为狂犬病、新冠、脊髓灰质炎等多种疫苗的主流细胞基质。在我国,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获得疾控部门与接种人群的广泛认可。据统计,Vero细胞疫苗已实现98%人群安全接种[4],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得到实践验证。

  疫苗的安全性取决于毒株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而非单一细胞基质。

  人二倍体细胞因多倍体风险及产能限制,在大规模应用中面临挑战;Vero细胞则通过权威安全认证、稳定产能及先进工艺,成为更可靠的选择。公众在选择狂犬病疫苗时,可参考科学数据与行业实践,做出理性判断。

  参考文献

  1.肖云喜,张俊河,杨雯雯,等.用于疫苗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1, 41(11): 74-81.

  2.探索Vero细胞在病毒载体生产中的应用.

  3.石磊泰,俞永新,刘景华,等.中国狂犬病疫苗生产株CTN-1全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病毒学报, 2010, 26(3): 195-200.

  4.杨中楠,赵韵芽,李璐,等.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大规模紧急使用安全性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网络预发表.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用药建议。)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