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热点关注  >> 正文

如何有效预防个人信息被“开盒”?

来源: 劳动报

  从“3·15”晚会曝光的个人信息窃取乱象,到“开盒”黑产链条,这些低成本、高危害的操作方式,使得普通人极易成为受害者。那么,非技术出身的普通人如何防范个人信息被“开盒”?

  知乎上有条高赞评论给网友“支招”:可以通过付费购买专业“开盒人”来自查个人信息是否已被泄露。但记者咨询法律专家获悉,虽然付费查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构成直接违法,但此举存在一定风险。该法律专家提醒,“开盒”涉嫌违反《刑法》第253条之一,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者可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奇安信网络安全专家建议,首先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网络上不随意透露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不轻易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和二维码,避免下载未知来源的软件,防止个人信息被恶意获取。

  在社交平台方面,要谨慎设置个人隐私权限,限制陌生人查看个人信息和动态。例如,关闭微信中的通过手机号搜索、向我推荐通讯录朋友、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等功能;关闭支付宝中的通过手机号搜索、通过手机号搜索转账、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动态、向好友公开真实姓名、推荐可能认识的人等功能。

  此外,在平台注册时,非必要情况下不要使用个人真实信息进行注册,不使用相同的密码、相同的账户进行登录注册;非必要情况下不要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验证,因为人脸识别系统在一些小厂上可能会被泄露到暗网;在线下工作中提交个人信息时,要写明信息用途,防止被信息泄露。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公民需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

(责编:张凯)